9月27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發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養老保險2020研究報告——商業養老保險機構的責任與使命》。
人口老齡化和就業形勢新變化,養老保障需求日益增長,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吸引眾多金融機構的關注和參與。我國先后成立以平安養老、太平養老、長江養老、國壽養老、泰康養老等8家專業養老保險機構。此外,還有建信養老金管理公司,以及恒安標準人壽旗下的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等,逐步形成了我國養老金市場多金融主體競爭的格局。
研究報告針對全球市場中主要養老保障體系下的養老金管理機構發展歷程狀況、典型或者最佳實踐案例及監管體系,以及國內養老保險機構現有經營范圍、業務模式、發展瓶頸及破題之道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分析,提出了養老保險機構發展的關鍵問題、框架模式和相關建議。
報告指出,借鑒國際經驗,兼顧效率與公平,發展商業補充養老保障勢在必行。從全球百余年的養老保障發展歷史看,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公共養老保障職能與商業補充型養老保障職能之間持續追求平衡發展。增加可持續性成為國際養老金新一輪改革最普遍的目標訴求,各國通過多種參數性改革與結構性改革的綜合措施,以多元化路徑分擔老齡化風險。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經過近30年的建設,在公共養老保障職能上取得長足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未來,全球成熟市場通過推動商業補充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有效提升國家整體養老金體系管理效率的實踐和驗證。
其次,長壽需求的生態化將驅動我國公共和商業養老保障體系加速完善。在人口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國正由“儲蓄養老”向“全生命周期綜合理財計劃養老”邁進,公共和商業補充的養老金管理市場前景可期。比肩全球市場,中國公共養老金覆蓋率穩居世界前列,公共養老金的替代率也居領先水平,但總體替代率仍有待通過養老金體系改革不斷完善。從國際頭部養老金管理機構的實踐經驗來看,通過養老金長期資產多元配置并配套養老金專屬的風險隔離機制,其差異化競爭力得以不斷提升,并在資本市場扮演壓艙石的角色,地位舉足輕重。中國未來將以市場效率推動補充型商業養老金管理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引導和激勵“養老”屬性的持牌保險機構在養老金市場化、專業化運作上做好核心定位。
再次,保險業養老保險機構通過專業打造具有養老金融協同優勢的商業模式,將引領中國商業養老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中國養老保險機構的設立初衷具有前瞻性,有利于促進養老金管理的長期性、市場化和專業化運營。憑借先發優勢、專業積淀及戰略創新,各機構形成了單一信托型及契約+信托型為主的兩類運營模式,并逐步邁向金融集團化。在多元化業務與渠道協同的驅動下,養老保險機構在公共養老金、企(職)業年金、個人養老保險等養老金三支柱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面對老齡化加速和未來經濟周期的環境,養老保險機構通過發揮其長期投資及精算優勢,在長期資本管理細分領域的角逐中將占有先機?;谥袊洕c人口的發展趨勢,養老保險機構規模必將由小到大,未來成長空間可期。
立足于中國養老金市場處于轉型期的階段性特征,報告建議,保險業應積極踐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策,發揮養老風險保障和養老資金管理優勢,專注于“養老”屬性的可持續性和創新發展,持續實踐跨領域、跨行業的業務協同,立足于養老金和退休收入規劃在配置和投資上的專業性,強化增值服務,加大產品創新,積淀差異化優勢。在長期投資、專業性、合規性、可持續性等方面進行創新和管理提升,積極探索并打造協同優勢下中國養老金管理“平臺化”的商業模式。在協同發展的同時注重動態和科學地管理混業經營模式下風險傳導的不確定性,作長期價值驅動的養老健康一體化生態體系平臺建設的“領跑者”,不斷促進中國養老保障體系效率的穩步提升。(藍鯨保險 李丹萍 lidanping@lanjinger.com)
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