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海波是一位自上而下風格的基金經理,在過去幾年市場的幾個關鍵時間點,他在宏觀研判和行業選擇上都顯示出了精準的判斷力。
例如在大起大落的2015 年:
當年5月,莫海波憑借著自己多年宏觀策略的研究背景,及時洞察到了中小創的估值泡沫和市場資金的杠桿風險,因而提前將中小創持倉轉移至低估值藍籌股,這一度讓基金的排名相對靠后。
但莫海波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在 7 月初國家隊救市到8月的第二次大幅下跌之間,他趁著反彈繼續大幅減持中小創股票,并將產品倉位保持在較低水平。
對于一位年輕的基金經理來說,如此大幅度的調倉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卻最大限度地規避了風險,保存了牛市收益。以萬家和諧增長為例,該基金自莫海波2015年5月6日接任基金經理至當年底取得2.10%的收益率,同期滬深300漲幅為-18.84%。
2016年,基于1、2 月份信貸數據放量以及兩會期間政府穩增長意圖明顯,尤其是以 PPP 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平臺項目加速推廣落實,莫海波判斷認為,基建會成為貫穿全年的投資主題。于是,他從2016年一季度就開始買入基建行業,而且越跌越買,后來許多基建公司股票漲了1-2倍。
再比如2019年三季度,A股成長風格行情方興未艾。莫海波上半年的持倉以地產、新能源為主,但當他判斷出拐點,便果斷的將地產持倉轉移到半導體、消費電子上。四季度新能源板塊、半導體和消費電子板塊成為市場上最強的龍頭板塊。
2020年上半年,A股寬幅震蕩,市場風格方面成長優于價值藍籌,但偏左側交易和逆向投資的莫海波卻減持了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并基于對成長消費和價值藍籌之間的估值差問題,逆向增加了低估值的地產板塊,目前結構主要配置在新能源汽車、低估值及高分紅的地產。
在剛剛過去的9月22日,是莫海波管理的萬家社會責任18個月定開第一個封閉期結束的開放日。憑借著2019年、2020年對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等行業機會的把握,該基金在第一個封閉期獲得了87.47%的總回報,而同期滬深300漲幅為21.30%。
以下為部分對話實錄:
不去人多的地方,左側買入左側賣出
問:現在市場上做自上而下的基金經理相對少一些,能不能系統介紹一下你的投資框架?
莫海波:首先,我們會以一年的維度,在每年年底對市場做出自己的判斷,當覺得市場風險較大時,就會進行倉位調整。這些判斷主要是根據宏觀、政策、資金、情緒等四個維度來監測市場信號,當市場信號和我們的研究判斷高度一致時,我們就會較大幅調倉。
例如在2015年的5月份、8月份以及年末,市場波動較大,我們的倉位調整就相對頻繁;2016年熔斷后,我們判斷市場整體在較低位置,于是便保持了較高的倉位運作。
然后,就進入我們的第二個維度——行業選擇。每年,我們大概會選擇1-2個主流行業進行重配。
這些行業有周期、有成長,例如2016年,我們就重配了基建、PPP這些周期行業,2017年重配了新能源汽車,2018年先后重配了地產、軍工,2019年又重新回歸到成長,關注點主要在新能源汽車、半導體還有電子,2020年上半年重點配置了成長股,下半年又切換到了低估值品種。
最后,便要落實在具體個股上。在以前,我們的選股比較簡單,因為整個行業是同漲同跌的,個股之間只是漲多漲少的差異;但現在,個股分化非常厲害,可能一個行業里面有些漲50%,有些能跌20%。
所以,我們現在的基本原則就是選擇各行各業的龍頭進行配置。對于龍頭公司的定義,我們側重于考察的是它的市占率、市值,以及它本身的企業管理能力。
問:你是怎么確定要重配的行業的?
莫海波:我重倉配置的行業,一定要符合四個標準:
第一是這個行業一定要經過長時間、大幅度的下跌,我會在下跌的過程中去買。
第二是行業的估值,不論是縱向、橫向還是和海外相比,都要處于歷史底部區間。
第三是行業里面的機構投資者較少。
第四是行業基本面正在發生變化。因為過去長時間、大幅度下跌一定是行業基本面出現了問題,當這時候有了已經在市場中出現且被證實有效的變化時,我會在開始修復時就去重點關注。
問:怎么確定具體個股的買入和賣出的時點?你曾經講自己喜歡左側交易,但是左側交易一般回撤比較大,這個可以通過買入時點改善嗎?
莫海波:是的,我個人偏好左側交易,左側買入,也左側賣出。
大家都覺得左側交易的風險很大,但其實上述四個條件每個都對應風險的控制。比如,如果是長時間、大幅度下跌,就意味著風險已經大規模釋放,除非再發生大的系統性風險,它才會有可能繼續下探;同時,行業里面機構較少,也就意味著沒有殺跌的動能。
當然,我也不能保證每次都買在最低點,但如果滿足了這些條件,其實風險相對會比較低,只是什么時候漲的問題。確實,我們有可能會在買入之后等1-2個季度才會迎來行情啟動,但一旦被市場挖掘,它的上漲就會非常流暢,因為里面沒有機構,不存在博弈。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左側賣出,我們每次在買入的時候就會設定一個目標估值或者目標價格。市場有泡沫化的進程節奏,不排除它有繼續漲的可能,但這些錢我們不去糾結。
比如在2016年,基于1、2 月份信貸數據放量以及兩會期間政府穩增長意圖明顯,我們預計基建會成為貫穿全年的投資主題,于是從一季度我們就開始買入基建行業,當時我們重倉的一個基建類公司股價已經跌了兩三年;后來許多基建公司股票漲了1-2倍,但在2016年11月份,市場最亢奮的時候,我們就大部分止盈了。
四季度價值占優,傾向低估值、順周期板塊
問:對四季度的宏觀經濟和A股市場怎么看?
莫海波:短期我認為市場還是震蕩為主。中長期來看,應該整體震蕩向上。
有三點邏輯,第一個就是中國的基本面較好,二季度之后環比改善的趨勢明顯;第二是上證指數仍處在歷史底部區間,整體來看比較安全;第三,我們看到居民進入資本市場的速度也在加快。所以總體來看,我們認為中長期還是一個震蕩向上的趨勢。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債券市場流動性是邊際收緊的,或者說是釋放速度變慢,因為看到經濟企穩以后監管可能從更長期的角度來調結構,所以債券其實是跌得比較厲害的。所以我們覺得,四季度最大的風險是國內外對貨幣政策的收緊,并形成共振,有可能是11月美國大選以后,這會對整個資本市場影響比較大。
因此,A股很可能會回到結構性行情中,考慮到目前成長消費和價值藍籌之間的估值差非常明顯,市場風格上,我們認為是價值占優,短期市場可能會更傾向安全墊更高的低估值、順周期板塊,比如地產、券商。
問:從時間維度來看,你看好低估值的期限是多長?成長風格行情會就此結束嗎?還是說只是風格再平衡?
莫海波:我認為講三、四季度的風格再平衡更準確一些。再看長些的確定性就沒有那么大了,因為一般判斷明年行情,要到年底才看得更清楚一些,那時候會有一些數據的更新、政策的表態、市場預期的呈現。
問:你在地產板塊有很多年的投資經驗,能不能談一下你看好的邏輯?現在地產估值較低,未來估值提升的驅動力主要在哪里?
莫海波:地產符合我上面所講的四個條件,比如地產里很多股票已經是10年滯漲,而且里面其實機構很少,再疊加估值很低,除非整個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否則它的估值不太可能再往下走,而上漲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地產的安全邊際高,再加上股息率高,這個時候我們買進去可能會輸時間,但絕對不會輸收益。一旦逆轉,它就會走得非常好。
現在市場不給它估值,主要是因為2017年以來地產政策一直堅持房住不炒,使得投資性需求淡出,導致地產進入一個下行周期。
今年雖然房地產行業依然沒有明顯的政策放松,但是之前延后的需求在逐步釋放,基本面(銷售、利潤率等)都有邊際改善,銷售回暖的韌性更強;再加上今年貨幣政策偏寬松,限價政策也有所放松,我們觀察到,疫情后需求的自發恢復非常明顯。
如果地產接下來幾年能每年都有百分之十幾的增長,而估值仍然保持低位的話,有很多長線資金也都會回來配置,進而抬升估值。
問:配置上也會主要集中在龍頭房企上?
莫海波:房地產只能配龍頭。
以前中國有幾萬家房地產公司,優勝劣汰之后,龍頭的市占率在急劇提升,而且會進一步提升。這是由龍頭房企的產品和物業優勢、融資成本、一二線政府資源(市場向核心城市集中)等多個因素決定的。
隨著地產行業進入白銀時代,地產公司的成長將從依靠價格紅利和融資紅利,變為更加依賴管理紅利,企業間的差距也會拉大。
此外,監管層對地產企業的融資監管思路也在醞釀變化,正在從原本的“一刀切”轉為“分類監管”,從而抑制高負債、高風險房企加杠桿的能力,利好財務穩健發展的龍頭房企。
我們認為,龍頭房企通過集中度提升可以保持持續高質量成長。由于房價小幅上漲和城市能級結構變化,房地產銷售額(住宅)未來的降幅將明顯小于銷售面積的降幅,一二線城市銷售額降幅更小,龍頭企業的銷售規模還有較大增長空間。
問:除了低估值的金融地產,你也買了很多偏成長的新能源汽車?
莫海波:我們是從2019年三季度開始買新能源汽車,到現在有些標的大家都覺得貴了,但它和其他成長行業不同的是:
第一是基本面出現重大拐點。我們看到,在經歷了退補還有本身汽車工業的下行之后,新能源汽車七月份的銷量大幅轉正,可以佐證是基本面好轉的重要拐點,其基本面的高速成長預計在可見的1-2年內可以消化它的估值。
第二,電池產業鏈在全球具備極強的比較優勢。從全球角度來看,雖然過去十年中國沒有培養出像特斯拉這樣的企業,但中國的電池及其產業鏈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有龍頭企業和全球最完善的配套產業鏈;此外,歐洲市場重回高增長軌道也將帶動中游電池和材料環節海外供應鏈景氣度持續提升。
此外,下半年經濟恢復、疫情影響滯后需求釋放,也有望帶來產業鏈各個環節公司的估值、業績修復。
(藍鯨財經 裴利瑞)
熱門